在刚刚落幕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一部名为《协商》的专题纪录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这部作品并非虚构的影视剧,而是以真实镜头记录了中国政治生活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实践——政治协商。它通过平实的叙述与鲜活的案例,向公众生动展现了协商民主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智慧如何在实际运行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影片的开篇,镜头对准了位于北京城中心的全国政协礼堂。这里没有喧嚣的辩论,没有激烈的对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庄重而深入的交流氛围。来自三十多个界别的数千名政协委员,他们的身份涵盖专家学者、企业家、艺术家、工人农民代表等社会各个层面。他们携带的并非个人诉求,而是经过深入调研、凝结着社情民意的提案和建议。镜头跟随几位委员的足迹,从会前数月开始,记录了他们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科研院所、居民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的过程。这种扎实的前期准备,确保了协商建言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后续的正式协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影片的核心部分,细致刻画了分组讨论和界别协商会议的现场。这里,观点的碰撞不是目的,寻求最大公约数才是关键。一位经济界的委员关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发言,引发了科技界委员关于如何将金融资源更精准导向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补充;一位教育界的委员关注乡村教师待遇问题,其建议与来自农业农村界委员关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提案不谋而合,共同指向了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这一更深层次议题。镜头捕捉到的,不是简单的表态和附和,而是基于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的理性分析、坦诚沟通和建设性互动。委员们秉持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既有对成绩的肯定,也有对问题的直指,更有对未来路径的探索。这种协商,是在充分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耐心细致的协调与磨合。
《协商》一片特别注重展现协商成果的转化与落实。它并非止步于会议桌上的议论风生,而是追踪了提案办理的全过程。影片中,一份关于“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重点提案,在政协会议上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后,被正式报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随后,镜头切换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办公会议,工作人员正在认真研究政协的建议,并将其核心内容吸纳到正在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之中。数月后,相关的治理行动指南正式出台,标志着协商成果从“纸上”落到了“地上”。这一完整的链条清晰表明,中国的政治协商不是“清谈馆”,而是实实在在推动问题解决、促进政策优化的重要环节。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这一原则在影片中得到生动体现。
影片还通过一些历史影像资料的对比,展现了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脉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士共商国是,到改革开放时期为重大战略决策建言献策,再到新时代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凝聚磅礴力量,政治协商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它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不断丰富形式、拓展深度,但其核心功能——畅通表达渠道、增进社会团结、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始终未变,并且愈发重要。
此外,《协商》并未回避当前协商实践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与思考。例如,如何进一步提升提案质量,使建言更加精准管用;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协商参与面,使更多基层声音能够进入高层视野;如何完善协商成果的反馈与评估机制,确保每条有价值的建议都不被淹没。这些思考本身,也体现了协商民主开放、进取的精神特质。
纵观整部《协商》,它成功地去除了政治过程常有的神秘感与距离感,用富有温度的画面和语言,将一项严肃的政治制度还原为具体的人物、事件和过程。它让观众看到,在中国,重大决策的出台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沟通协商的基础之上。这种制度设计,有效整合了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力量,避免了因立场固化而导致的社会撕裂和决策僵局,为国家的长期稳定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不同治理模式相互比较借鉴的背景下,《协商》所呈现的中国式协商民主,提供了一种注重合作、寻求共识的治理思路。它表明,有效的治理不仅需要选举和投票,更需要持续不断的、深入细致的协商。这部纪录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和阐释,更在于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不同利益、不同观点并存的社会中,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更优路径,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可以说,《协商》不仅是一部关于制度的影像志,更是一扇观察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窗口。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24 11:25:4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105.html
上一篇
偷情小丈夫(粤语版)
下一篇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