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安美食> 正文

暴风雨

  昨夜,京城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内,随着魔法师普洛斯彼罗折断他的魔杖,将自由归还于精灵爱丽儿,一场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的《暴风雨》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缓缓落下帷幕。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经典复排,而是导演李埂及其团队以其深邃的当代视角,对莎士比亚这部传奇剧作进行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唤醒”,让四百年前的文本在今天的舞台上迸发出令人心潮澎湃的力量。

  演出伊始,观众并未见到传统的海上风暴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废墟空间:倾斜的舞台、散落的书籍、锈蚀的机械装置,仿佛一个文明崩塌后的遗迹。一道冷冽的蓝光划破黑暗,伴随着由电子音效与古典管弦乐交织而成的背景音乐,瞬间将观众带入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幻境。导演李埂在演出前谈到他的构思时表示:“我们不想仅仅呈现一个关于复仇与宽恕的奇幻故事。我们更想探讨的是,当一个人拥有绝对权力时,他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如何抉择未来?这个命题,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显得尤为紧迫。”

  这一创作理念,在主角普洛斯彼罗的塑造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著名演员王砚辉饰演的普洛斯彼罗,一扫以往仙风道骨的魔法师形象,更像一位饱经沧桑、内心充满挣扎的知识分子。他的米兰公爵府邸,被巧妙地隐喻为一个堆满书籍和科学仪器的实验室,他的魔法,则被解读为一种超越时代的知识与力量。王砚辉用其精湛的演技,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普洛斯彼罗从一心复仇的愤怒,到目睹年轻一代纯真爱情的柔软,再到最终选择宽恕时那份复杂而伟大的释然。特别是他与精灵爱丽儿(由青年舞蹈家张娅姝以近乎默剧的形体语言精彩演绎)的几场对手戏,将权力依附、精神羁绊与最终解放的微妙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动容。

  与此同时,剧中那条充满喜剧色彩的次要线索——酗酒的管家斯丹法诺和小丑特林鸠罗密谋推翻普洛斯彼罗的统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们的表演不再是单纯的插科打诨,而是以一种荒诞甚至略带残酷的方式,折射出权力真空下人性的愚蠢与贪婪,与主线剧情形成了尖锐而深刻的对照。导演有意放大了这群人物在荒岛上的狼狈与丑态,使其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权力游戏中最不堪的一面。

  舞台视觉呈现是本次制作的另一大亮点。舞美设计摒弃了写实的海岛风貌,运用了大量多媒体投影和极简的装置艺术。变幻莫测的光影,时而构成汹涌的波涛,时而化作幽深的丛林,时而又解构为象征权力与知识的几何图形。精灵爱丽儿的出场往往伴随着流动的、具有生命力的光斑,而丑陋怪物卡利班的洞穴则用扭曲的投影和压抑的色调来表现。这种高度意象化的视觉语言,不仅成功营造了《暴风雨》所需的奇幻氛围,更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权力的流动以及知识的隐喻外化于舞台之上,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最为打动人的,无疑是剧终时普洛斯彼罗那段著名的“收场白”。当王砚辉褪下魔法袍,走到舞台前沿,直面观众,说出“现在我已摧毁了我的魔法……唯有依靠你们的善意,才能获得自由”时,剧场内一片静默。这不再是一个魔法师的告别,更像是一位创作者,一位掌权者,乃至我们每一个拥有某种“力量”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与对沟通的渴望。它打破了戏剧的“第四堵墙”,也将剧作的主题从遥远的传奇拉回到了每一个观众的当下。

  散场后,一位年轻观众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我从未想过《暴风雨》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它讲的不仅仅是宽恕,更是我们该如何运用自己的‘魔法’——无论是知识、财富还是权力——以及最终如何与自己和解。”这番话或许正点明了此次演出成功的核心。它证明了经典的永恒魅力,不在于被束之高阁的顶礼膜拜,而在于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能够从中开掘出与当代人心灵共振的深刻内涵。

  莎士比亚的笔下的这场《暴风雨》,在四百年前吹过英格兰的舞台,今夜,它携带着关于权力、知识、宽恕与人性的思考,在东方古国的剧场里再次掀起情感的波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魔法”并非呼风唤雨,而是面对过往伤痛时选择放下的勇气,是获得力量后依然保持的悲悯与清醒。这场成功的演出,无疑为经典剧作的当代化演绎,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范本。

上一篇
更大的辉煌

下一篇
替身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