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老师的恩惠

  深冬的清晨,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榆州市第三中学教学楼略显陈旧的窗棂。早晨六点半,年近六旬的数学教师李振华像过去三十八年里的每一个工作日一样,提前一个小时出现在办公室。他拧开那盏用了十几年的旧台灯,昏黄的光晕洒在摊开的教案上,也照亮了桌上一个不起眼的铁皮饼干盒。

  这个锈迹斑斑的盒子,即将揭开一段跨越二十年的师生情缘。

  事情要回溯到三个月前的一个周末。李振华在整理储藏室时,无意中翻出了这个几乎被遗忘的盒子。打开的一瞬间,他愣住了——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近百本作业本,每一本的封面上都工整地写着学生的姓名和日期。最早的可追溯到1985年,最近的也是2005年的。这些本子被透明塑料袋仔细包裹,保存得异常完好。

  “这些都是当年批改作业时,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错题本。”李振华抚摸着这些已经泛黄的作业本,眼神里满是回忆,“当时想着留下来,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帮助以后的学生理解那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然而,让李振华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被珍藏的作业本,在二十年后会成为连接他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在学校的协助下,一场名为“寻找作业本主人”的活动悄然展开。消息通过校友网络传播开后,在教育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第一个前来认领的是现在已成为省重点高中数学教师的张明。当他从李振华手中接过自己1989年的数学作业本时,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眼眶瞬间红了。

  “李老师,这道几何证明题我当年错了三遍。”张明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用红笔仔细标注的批注,“您每次都在旁边画上辅助线,写上解题思路,却从不直接给出答案。正是这种引导,让我明白了数学思维的真谛。”

  更让张明感动的是,在作业本的最后一页,李振华用钢笔写下了一行小字:“该生思维活跃,解题方法常有创新,唯细心不足。若能在严谨性上多加注意,未来可期。”这句二十多年前的评语,仿佛一道时光的桥梁,连接起了曾经的少年与如今的特级教师。

  随着消息的传开,越来越多的学生回到了母校。他们中有企业家、医生、工程师,也有像张明一样走上讲台的人民教师。每个人在接过自己作业本的那一刻,都难掩内心的激动。

  陈静,如今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当她翻开自己1995年的作业本时,忍不住笑出了声:“李老师,您看这道应用题,我竟然把‘相遇问题’算成了‘追及问题’。您当时在旁边写了四个字:‘审题三遍’。”她转向在场的记者,动情地说:“这四个字,不仅让我在高考数学中取得了好成绩,更成为我行医二十年的座右铭——对每一个病例,都要反复推敲,不能有半点马虎。”

  在认领作业本的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浮出水面。李振华的学生王海涛回忆道,1998年冬天,他因家庭变故险些辍学,是李老师每天放学后单独给他补课,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替他交了学杂费。“这些事,李老师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如果不是今天看到这本作业本上,李老师用红笔密密麻麻写下的补充例题,我可能永远都不会说出来。”

  面对学生们的感激,李振华只是朴实地笑了笑:“我只不过做了教师该做的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作业本记录着他们成长的轨迹。我舍不得扔掉,因为这些不仅是学生的记忆,也是我从教一生的财富。”

  随着故事的传播,榆州市教育局特意为这些作业本举办了一个小型展览。在展览开幕式上,李振华面对镜头显得有些拘谨:“我没想到这些普通的作业本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学生心里播下的种子,会在什么时候发芽,会长成什么样的大树。”

  展览现场,有一面特殊的留言墙,上面贴满了认领作业本的学生们写下的感言。其中一张便签上这样写道:“翻开作业本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趴在课桌上认真计算的少年,看到了老师在昏暗灯光下批改作业的身影。谢谢您,李老师,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成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教育专家王教授在参观展览后表示:“这些作业本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它们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教师对学生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感。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李振华老师用最朴实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个温暖的故事正在产生连锁反应。榆州市多所学校相继发起了“珍藏学生成长印记”活动,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有意识地保留学生的作业、试卷和成长记录。一位年轻教师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写道:“从前总觉得批改作业是负担,现在明白了,我笔下的每一个红勾、每一句评语,都可能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印记。”

  夜深了,榆州三中的灯光次第熄灭,只有李振华办公室的那盏台灯还亮着。他正在批改今天收上来的作业,神情专注而安详。桌上,那个铁皮饼干盒已经空了大半,但他说,会继续保留这些作业本,直到最后一个被认领。

  “教育是什么?”李振华在采访的最后这样说道,“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写下的一个批注,就会照亮某个孩子前进的道路。”

  窗外,雪花依旧静静飘落;窗内,一位普通教师用他三十八年的坚守,书写着“老师的恩惠”最动人的注脚。这些泛黄的作业本,这些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些跨越时空的师生情,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教育最温暖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