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北京图书大厦,红色经典专柜前人流不息。一本装帧朴素的《红星照耀中国》被一位年轻读者轻轻抽出书架,封面上的五角星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本诞生于八十多年前的著作,如今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生命力,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创下了单月销售逾万册的纪录。
1936年,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相机和笔记本冒险进入陕北苏区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的见闻录将成为跨越世纪的精神桥梁。在四个月的采访中,他睡土炕、吃小米饭,用镜头捕捉下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经典影像,用文字记录下红军战士炽热的革命理想。那些闪烁着理想光芒的细节——周恩来居住的简陋窑洞、红军大学用敌人传单背面印制的课本、战士们自制的草鞋——通过斯诺的笔触,首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面貌。
“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在采访中表示,“斯诺没有用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普通红军战士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信仰如何照亮平凡人生。”今年该学院组织的读书会上,有学生发现书中描写的红军剧社演出场景,与当下文艺工作者下乡演出的情形形成奇妙呼应。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厅里,翻烂的英文原版《红星照耀中国》静静躺在玻璃展柜中。讲解员李娟注意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参观者会在这件展品前长久驻足。“有留学生告诉我,他们通过这本书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赢得民心。”她说最近三个月来,已有十余所高校的实践团队专门来寻访书中提到的历史痕迹。
在陕西志丹县,65岁的退休教师胡永进组建了义务讲解团,沿着斯诺当年的采访路线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斯诺笔下的红军小号手才15岁,现在我的孙子正好是这个年纪。”胡老师指着山峁上的旧址动情地说,“要让年轻人知道,幸福生活是从这样的艰苦奋斗中生长出来的。”
数字技术让这本经典焕发新生。国家图书馆推出的VR阅读项目中,读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走进”书中的历史场景:看到毛泽东在窑洞里撰写《论持久战》,听见红军战士在篝火旁唱起《国际歌》。项目负责人透露,上线两个月来已有超过50万人次体验了这种沉浸式阅读。
出版界人士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红星照耀中国》的读者群体正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开卷公司监测数据,今年购书者中35岁以下人群占比达63%,较三年前提升22个百分点。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自发创建“重走斯诺路”话题,分享阅读心得和探访革命旧址的见闻。
“这本书就像一扇永不关闭的窗口。”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张太原认为,“它让每一代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正是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夜幕降临,北京某高校的教室里依然亮着灯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的同学们正在朗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片段:“这些青年们胜利地完成了长征,他们随时都准备着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理想……”清朗的诵读声穿过窗户,融进夏夜的星空。这本用信念写就的经典,依然在新时代的晨光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20 11:01:3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