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中心的一个宁静公园里,每天清晨五点半,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一群身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晨练。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年仅六七岁的孩童,所有人神情专注,动作整齐划一地练习着一种名为“童子功”的传统养生功法。这门起源于明代、流传至今的古老技艺,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吸气时想象天地精华汇聚丹田,呼气时浊气从指尖流出。”六十八岁的领操员李德生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他练习童子功已超过四十年,如今带领着这个超过百人的晨练团队。“这不是普通的体操,而是融合了呼吸、意念和动作的整体修炼。”李德生告诉记者,这套功法包含三十六式基本动作,从简单的伸展到复杂的平衡动作,每一式都蕴含着古人对人体科学的理解。
童子功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武术家王南溪所著的《练软硬功秘诀大全》,清代后期经养生家陈元赟整理发展,形成系统功法。不同于少林寺的武术功法,民间流传的童子功更注重养生保健功能。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国家体育总局整理研究,曾被编入《传统体育养生学》教材。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这门传统技艺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
转机出现在2021年。当时,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普查时,重新发现了童子功的价值。非遗保护专家王教授指出:“童子功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含了中医经络学、导引术等宝贵知识,是活的文化遗产。”
更令人惊喜的是,现代医学研究也开始关注童子功的保健价值。江苏省中医院康复科去年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定期练习童子功的老年人,其平衡能力、肺活量和睡眠质量都有显著改善。该科主任医师张明表示:“虽然还需要更多临床数据支持,但初步研究表明确实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柔韧性,对预防老年人跌倒有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童子功在青少年群体中也意外走红。在秦淮区第一实验小学,每天大课间时分,孩子们都会在操场上练习经过简化的“少儿版童子功”。校长陈红艳介绍,自去年引入这套功法后,学生近视率有所下降,上课注意力也更加集中。“特别是经历了疫情期间的网课,孩子们需要这样的活动来调节身心。”
民间自发组织的童子功练习团队也在不断壮大。在南京,像李德生这样的大型晨练点已有十余个,参与者涵盖各个年龄段。二十九岁的程序员刘伟告诉记者,他坚持练习已有半年,“开始是为了缓解颈椎病,现在发现整个人都变得更加平静,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不过,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德生坦言,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年轻人理解这门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健身操。“每一式动作都有它的道理,比如‘霸王举鼎’锻炼肩颈,‘罗汉卧禅’调理呼吸。只有理解了其中的文化,才能真正练好童子功。”
为此,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组织专家编写通俗教材,并计划开设公益培训班。他们还与本地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AR教学APP,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就能获得动作指导和人机互动体验。“科技+传统文化”的模式让古老功法焕发了新生机。
纵观全球,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正日益受到国际关注。在YouTube上,童子功教学视频的点击量已超过百万,不少外国网友留言询问学习途径。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指出:“这与全球范围内对身心健康日益重视的趋势相一致。童子功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夕阳西下,玄武湖畔的练习场上,人们缓缓收功。十岁的张晓蕾和六十八岁的李德生并肩而立,一老一少相视而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古老功法仿佛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而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乡村中上演。童子功的复兴不仅仅是一种养生方式的回归,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21 13:01:4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029.html
上一篇
诡梦凶铃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