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南山区的一家科技孵化器里,张海成刚刚调试完新一代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测试模块。窗外,深南大道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而他身后的电子屏幕上跳跃着密密麻麻的代码。作为五年前从武汉来到深圳的创业者,他的团队从最初只有三人的小工作室,发展到如今拥有四十多名工程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里没有人问你从哪里来,只关心你能创造什么,”张海成说,“这就是深圳给我的第一课。”
张海成的故事并非个例。据统计,2022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约27万人,其中超过八成是来自其他城市的创业者和就业者。他们在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代码、电路板、设计图纸和商业计划书,构筑起一个个具象化的“深圳梦”。
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播下。1979年,深圳获批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从那时起,“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便开始滋养这片热土。1982年,深圳率先打破“大锅饭”制度推行岗位工资制;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在这里发行;2013年,深圳前海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一系列开创性举措背后,是这座城市对创新机制的持续探索。
“深圳梦的本质是打破边界、重塑可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王晓冰分析道,“它不是某个预设的蓝图,而是由无数个体的奋斗实践共同定义的动态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梦想并非仅仅关乎财富积累。在福田区非遗主题馆,潮绣传承人陈小华正在指导年轻人学习针法。她2010年从潮州来到深圳,最初担心这座快节奏的城市无法容纳传统手工艺的存在。但出乎意料的是,通过与现代设计结合,她的作品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深圳教会我的是如何让传统‘活’得更精彩,”陈小华说,“这里的包容性让不同形态的梦想都能找到生长空间。”
从数据上看,深圳确实提供了梦想生长的优质土壤。截至2022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3万家,平均每天诞生约74件发明专利。与此同时,全市建成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超过700个,人均图书藏量达2.87册。硬件支撑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的持续深化。近年来推出的“秒批”“免申即享”等政务服务改革,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创新创业的整体效率显著提升。
然而,深圳梦的构建也面临新的挑战。高房价、教育资源紧张、医疗资源分配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深圳近年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22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到68.3%。同时通过大规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集团化办学等措施,努力为追梦者减轻后顾之忧。
在宝安区的一家智能穿戴设备工厂里,来自湖南的“95后”技术员李薇正在检测新一批智能手表的防水性能。三年前从技校毕业后选择来深发展,如今她已成长为生产线上的技术骨干。“我喜欢这里随时能接触最新技术的感觉,”她说,“每天下班时,看着地铁里那些讨论产品设计、技术方案的年轻人,你会觉得这座城市永远充满可能性。”
夜幕降临,深圳湾畔的人才公园渐渐热闹起来。跑步的青年、带孩子散步的夫妻、拍摄城市夜景的摄影师,在璀璨的城市天际线下构成生动的图景。不远处,“春笋”大厦的外墙亮起“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标语——这既是城市的承诺,也是对无数奋斗者的注脚。
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一天46件发明专利”的深圳质量,再到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使命,这座城市的梦想叙事不断更新迭代。但核心始终未变:为每个奋斗者提供实现价值的舞台,让个人梦想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正如深圳市委党校教授徐晓迪所言:“深圳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始终是一个进行时——永远开放,永远生长,永远等待新的书写者。”
此刻,张海成团队研发的语音识别系统正进入最后测试阶段。这套系统即将应用于智能家居、车载交互等多个场景,预计服务用户超过百万人。在深圳科技园闪烁的灯火中,又一个新的梦想正在转化为现实。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20 11:08:3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979.html
上一篇
篮球冠军 (原声版)
下一篇
浪客擎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