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深夜十一点的簋街依然人声鼎沸,麻辣小龙虾的鲜香与烧烤烟火气交织弥漫。而就在这条北京最具烟火气的美食街深处,一座历经百年的沧桑老院悄然亮起昏黄的灯光——电影《簋街的鬼2》正在这里取景拍摄。不同于传统恐怖片的阴森诡谲,这部以美食地标为背景的作品,正试图用镜头讲述一段跨越时空的温情故事。
簋街的夜生活才刚刚苏醒,剧组的拍摄已持续了七个小时。导演陈伟裹着军大衣坐在监视器前,目光紧盯着画面中老北京四合院的天井。“我们要拍的不是 jump scare(突然惊吓),而是一种扎根于城市记忆的叙事。”他告诉记者,这部续作将延续第一部的内核:那些所谓的“鬼”,其实是这座城市被遗忘的记忆载体。
影片故事围绕着一家传承三代的卤煮店展开。抗战时期,店主曾祖父曾在此秘密救治伤员;文革期间,祖父用大锅饭养活了许多挨饿的邻居。这些沉淀在岁月里的集体记忆,在片中化作具象的“灵体”,与当代经营餐馆的孙女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美术指导指着斑驳的砖墙说:“我们特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岁月痕迹,连墙缝里的青苔都是真实的。这些细节比任何特效都更有说服力。”
在拍摄间隙,主演李梦坐在院中的槐树下研读剧本。她饰演的归国留学生原本打算卖掉老宅,却在整理遗物时触发了封存多年的记忆。“这个角色最大的转变,是意识到有些东西不能简单地用商业价值衡量。”她指着剧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说,“就像簋街本身,不仅是美食地标,更承载着几代北京人的情感记忆。”
制片人张磊透露,剧组在创作前期走访了簋街十七家老字号,采集了大量口述历史。“火锅店老板记得2003年非典时期街坊们互相送餐的往事;豆汁店传人说起祖上在民国时期救济难民的故事。这些真实片段都融入了剧本创作。”在他看来,这部电影更像是用奇幻外壳包装的城市记忆档案。
灯光师正在调整屋檐下的灯笼光影,刻意营造出温暖朦胧的视觉效果。“我们不想让观众感到恐惧,”摄影指导解释说,“那些‘灵体’出现时总是伴随着食物热气、旧物光泽和柔和的逆光,就像老照片重新活过来一样。”
民俗顾问王教授在片场指导演员的礼仪动作时强调:“老北京人讲究‘魂不离根’,这部电影本质上是在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安放我们的精神根系。”他特别指出,片中出现的所有民俗细节,从供桌摆设到祭品形制,都经过严格考证。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选择全程实景拍摄。制片主任指着改造后的院落说:“我们保留了建筑原有结构,仅对危房部分进行加固。连院中那棵老枣树的位置都没有移动过。”这种制作态度让当地居民颇为认可,经常有老街坊送来自家做的点心探班。
随着拍摄进入深夜,剧组点亮了特制的柔光灯笼。在温暖的光晕中,演员穿着不同年代的服装在同一个空间里表演,仿佛真的实现了时空交错。执行导演指着监视器里的画面感叹:“你看,当现代女孩与民国时期的曾祖父隔空相望时,观众感受到的不是恐怖,而是一种深沉的怀念。”
据投资方透露,影片后期将采用创新性的声音设计,把老北京叫卖声、传统器乐与现代都市音效交织融合。声音指导演示了一段工作样片:鸽哨声渐渐化作地铁进站的提示音,二胡旋律与电子乐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想用声音实现时空对话,就像整部电影在做的那样。”
当被问及拍摄这样的题材是否担心市场接受度时,导演陈伟显得很自信:“真正的好故事永远有观众。就像簋街的小吃,看起来是地方特色,其实打动人的是那种普世的人间烟火气。”他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说,“等电影上映时,观众会理解我们不是在讲鬼故事,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诉说:记得回家吃饭。”
晨曦微露,摄制组开始收拾器材。簋街最早开门的早餐店已经亮起灯火,蒸笼里冒出的热气与尚未散去的拍摄烟雾交融在一起。在这条见证了无数聚散离合的美食街上,又一个关于记忆与传承的故事正在被镜头永久定格。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21 12:48:1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