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日的校园里,一场原本普通的公开课竟出现了罕见景象:离上课还有二十分钟,能容纳三百人的阶梯教室已座无虚席,走廊和后排空地处站满了早早赶来占位的学生。他们窃窃私语,眼神中充满期待,仿佛等待一场即将开幕的音乐会。而这一切,只为了一个人——物理学系的陈灏教授。
九点整,陈教授准时步入教室。没有携带任何讲义,只握着一支白色粉笔。他身形清瘦,穿着熨烫平整的浅蓝色衬衫,袖口微微卷起。站定后,他并未立即开口,而是用温和的目光缓缓环视教室,喧嚣的课堂瞬间安静下来。
“今天我们讲振动与波。”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请忘记教材上那些枯燥的公式。让我们想象一下,此刻正坐在秋天的湖边,一片落叶飘落水面……”随着他的讲述,复杂的物理概念变成了生动的画面。他徒手在黑板上画出的正弦曲线堪比尺规作图,推导麦克斯韦方程时仿佛在进行艺术创作。当讲到“共振”时,他忽然停下,讲述起塔科马海峡大桥在风中坍塌的著名案例,继而引申到蝴蝶效应与混沌理论。
“物理从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堆砌,”陈教授的手指轻叩黑板,粉笔灰如星尘般飘落,“它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转的诗篇。”这一刻,教室里静得能听到空调的轻微嗡鸣,学生们眼中闪烁着被点燃的光芒。
课后,学生们将讲台围得水泄不通。面对提问,陈教授总是微微前倾身体,认真倾听每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他常常这样开始回答,“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即使是最简单的基础性问题,他也从不敷衍,而是耐心引导提问者自己找到答案的路径。
物理系大三学生王若琳告诉记者:“陈老师的课改变了我的专业认知。他让我们明白,物理学的本质不是解题技巧,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他现在是我们全系学生心目中的‘学科男神’。”她特意打开手机相册,展示一张陈教授在实验室调试仪器的照片:“这是他带我们做光学实验时拍的,那天他从下午三点一直陪我们到晚上十一点。”
记者深入了解后发现,陈教授的“男神”称号不仅来自于课堂魅力。他早年毕业于海外名校,却选择回国投身基础学科教学,十五年如一日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但最珍视的荣誉却是连续十年当选“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更令人感动的是,陈教授至今保持着亲自批改本科生作业的习惯。“通过作业中的错误,我能看到学生思考的轨迹,”他曾这样解释,“这是了解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他的办公室门永远向学生敞开,茶几上常年备着茶点和咖啡,被称为“全校最温暖的答疑角”。
光电学院研究生刘恒回忆道,大二时他因家庭变故一度考虑退学,是陈教授察觉到他情绪低落,多次找他谈心。“陈老师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跟我分享了他求学时的迷茫经历,告诉我‘人生如同光学衍射,挫折会使生命呈现更精彩的干涉图样’。那句话我记到现在。”
在陈教授的影响下,物理学系的学风悄然变化。选修专业课程的学生人数连续三年增长,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全校最高。更令人惊喜的是,物理系女生比例明显上升,许多女生表示:“陈老师让我们看到,物理学并非男性专属的冰冷领域,而是充满人文情怀的探索之旅。”
夜幕降临,陈教授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记者最后一次拜访时,他正在修改一篇本科生论文,页边写满了细致的批注。“我不认为是什么‘男神’,”听到学生的称呼,他略显腼腆地笑了,“我只是个引路人,希望能在年轻人探索科学奥秘的路上点亮一盏小灯。你看,物理学中最美的不是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过程。”
窗外,繁星初现,一如黑板上尚未擦去的宇宙方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位教授用他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生的真诚,诠释了“师者”二字的真正含义,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创造神话,而是点燃每一个年轻心灵中对真理的渴望。陈灏教授不是神话中的男神,他是学子们心中真正的学科领路人,用平凡日夜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诗篇。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19 10:50:4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939.html
上一篇
我的日语老师
下一篇
汉娜的旅程(原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