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信息> 正文

海上倒计时

  【本报独家报道】在东海之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海洋环境保护行动正在悄然进行。由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牵头实施的“碧海2023”专项行动已进入最关键阶段,这项代号为“海上倒计时”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正以分秒必争的态势推进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

  清晨五时,渤海湾海域仍笼罩在薄雾中。中国海监2018船破开浅灰色的海浪,甲板上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工程师王海洋正带领团队对最后一组海底沉积物采样器进行调试。“我们必须赶在八点前完成所有采样点的数据采集,接下来潮汐流向变化会影响检测精度。”这位有着二十三年工作经验的老海洋人告诉记者,他们已连续工作两周,每天休息时间不足五小时。

  在距离作业点十二海里的陆上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海洋环境动态监测数据。中心主任李建国指着屏幕上闪烁的红点解释:“每个标记点代表一个已完成治理的海域单元。我们的目标是在本月底前,让整个示范区的海洋生态指数恢复到2010年水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清理海洋垃圾约2.3万吨,修复海草床面积相当于400个标准足球场。

  这场海洋生态保卫战背后,是令人警醒的环境现状。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尽管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整体改善,但部分近岸海域仍面临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挑战。特别是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系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连云港海域,记者跟随监测船亲眼见证了修复工作的艰辛。潜水员需要在水下作业数小时,将特制的人工礁体精准安放到指定位置。这些看似简单的混凝土构件,实则是经过精密设计的生态公寓,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繁殖和庇护场所。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建军教授透露,他们研发的新型生态礁体使海洋生物附着率提高了三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工程创新采用了“海陆空”立体监测体系。无人机每天进行三次航拍,卫星遥感数据每两小时更新一次,配合海上浮动监测站和海底传感器,构建起全天候、多维度的监测网络。技术员小刘向我们演示了最新投入使用的无人艇:“它能够自主巡航200海里,采集50项水质指标,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环保行动的深入推进也带动了沿海社区的积极参与。在舟山群岛,当地渔民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协助清理海上漂浮垃圾。老渔民陈大爷一边整理渔网一边说:“大海就是我们的田,田荒了吃什么?现在政府带头整治,我们当然要跟着干。”据统计,项目开展以来已有超过5000名志愿者参与相关活动。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正在为海洋保护注入新动能。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展示了最新研发的海洋污染生物降解技术。该技术利用特定菌株,能够将石油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处理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五倍。这项技术已在渤海湾成功进行中试,预计明年可大规模应用。

  随着截止日期临近,各项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深夜十点的指挥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紧盯着不断刷新的数据屏幕。墙上的倒计时牌显示着“距项目收官还有17天08小时”,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时间的分量。

  海洋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说:“‘海上倒计时’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不仅要打赢这场攻坚战,更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碧海蓝天成为永恒的风景。”随着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接近尾声,它所积累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正在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范本。

  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更多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已在规划中。从北到南,绵延数万公里的海岸线上,一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蓝色革命正在深入推进。这场人与海洋的对话,将重新定义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上一篇
海魔

下一篇
红墙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