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当城市的大多数角落逐渐陷入沉睡,位于老城区福康街尽头的一栋三层木质小楼却刚刚亮起昏黄的灯火。檐角悬挂的褪色灯笼在夜风中轻轻摇晃,投下摇曳的光斑,仿佛在无声地招徕着某种不可言说的客人。这就是近期在网络论坛上引发热烈讨论的“迎福楼”,但附近的居民更习惯于称它为——“诡异酒楼”。
这栋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其存在本身就像一页被遗忘的历史。外墙上斑驳的油漆、腐朽的木质窗棂以及那块字迹模糊的“迎福楼”牌匾,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关于它的传闻版本繁多,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几乎没有人亲眼见过它的主人,也无人确切知晓它究竟在何时营业。它总是在深夜悄无声息地亮灯,在黎明前悄然熄灯,沉默地矗立在街角。
“我下夜班骑车路过,大概是凌晨一点多,里面亮着灯,还隐约有人影,但门口却挂着‘打烊’的牌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白领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他的语气中仍带着一丝困惑,“最奇怪的是,我完全闻不到任何饭菜的香味,反而有一种……很陈旧的,像是老木头、旧书本和线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另一位住在对面街区的老住户,76岁的陈伯,则提供了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我小时候它就在那儿了,”陈伯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说,“听说解放前是个很红火的酒楼,后来经历过战乱,关关开开好几次。大概从三四十年前开始,就变得现在这样神神秘秘的了。街坊们都说,它做的可能不是活人的生意咯。”陈伯的笑谈背后,折射出民间对于这栋老楼既敬畏又疏远的复杂心态。
为探寻真相,记者连续多日在深夜不同时段前往福康街观察。与网络上传言的“门庭若市”不同,迎福楼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极致的寂静之中。它的大门多数时间虚掩,透过门缝,可以看到内部摆放着老式的八仙桌和长条凳,擦拭得异常干净,地上是老旧但一尘不染的青砖。偶尔,会有一两个身影无声地推门而入,很快消失在内部更幽暗的区域,他们动作轻缓,彼此间也几乎没有交谈。
这种异乎寻常的静谧氛围,与网络上的火热讨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本地最大的城市传说论坛上,一个关于“迎福楼”的帖子已有上千条回复。网友们自称“探险者”,分享着各自或真实或虚构的经历。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曾进去喝过一碗“不知名的热汤”,出来后感觉“心神宁静”;也有人表示曾试图在白天强行进入,却感到“一股无形的寒意”而却步。这些故事真伪难辨,却在不断传播中为迎福楼叠加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滤镜。
民俗学专家李静远教授对此现象给出了不同的解读。“许多古老的城市都有类似的‘传说地标’,”李教授说,“它们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因各种原因被闲置,其真实的过往在口耳相传中逐渐被神秘叙事所包裹。”他认为,迎福楼的传说可能源于其特殊的营业时间、高度封闭的经营模式以及其古朴的样貌与周边现代环境的巨大反差。“人们对于无法用常理解释的事物,倾向于用超自然的框架去理解它,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投射。它可能只是一家坚守着某种古老传统的私房菜馆,或者是一个供特定社群聚会的私人场所。”
然而,李教授也承认,这座酒楼的确存在难以解释的疑点。记者在查询工商注册、食品安全许可等公开信息时,未能找到任何与当下“迎福楼”经营相关的备案记录。福康街所属的社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则表示,该建筑属于私人历史遗产,产权关系复杂,只要其不存在安全隐患且未引发治安投诉,相关部门一般不会介入其具体使用方式。
夜幕再次降临,迎福楼的灯笼如期亮起。它依旧沉默地矗立在福康街的尽头,像一位沉默的守夜人,坚守着不被外人理解的秘密和传统。对于好奇的围观者和网络看客而言,它是一个刺激的都市怪谈;对于附近的居民而言,它是日常生活中一个熟视无睹的静谧背景;而对于那些可能在深夜悄然造访的客人来说,它或许意味着更多。
它的“诡异”,或许并非来自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源于其与快节奏现代社会的彻底割裂,源于其对自身规则坚定不移的沉默守护。真相究竟如何,恐怕只有那栋小楼 itself,以及那些在深夜悄然出入于其中的人们才真正知晓。迎福楼的故事仍在继续,它提醒着我们,在这座高度现代化的城市肌理之中,依然存在着无法被轻易解读的缝隙,里面封存着时光、记忆以及无穷的想象。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21 12:46:3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019.html